关于民企和国企的工作差异,我们多数人在茶余饭后都曾经谈到过,有的吐槽,有的感叹,有的是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难以言表。
之所以这个话题被不断的提起,是源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我国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这一代人或者是上一代人经历了以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解决了大部分人就业人口的就业,实行市场经济后,民企在很多领域逐渐崭露头角,贡献了丰富的老百姓需要的物质文化产品,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供应,离不开国有企业,也离不开民营企业。
对于民企的范围各种说法并不完全一致,官方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大多数情况下,民企是指除国有独资或者国有控股以外的企业,则私营企业、非国有独资或控股的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联营企业等都可以归属于民营企业。
在解决人口就业方面,超过50%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在民企。
在网络上一些财务人员交流群里,会发布一些财务人员的招聘信息,有时候也会有国企的财务人员招聘信息公告,不时会引发一些对国企和民企工作、乃至财务工作的讨论,观点各异。我曾经在国企、国企改制的股份制上市公司、大型民企的财务部门工作过,这三类企业中最短的工作年限不短于3年,所以谈起财务人员在民企、国企的工作差异,算有一些认识。今天,在这里讨论这种工作差异,意义不在于哪种工作更优越,而在于更加全面客观了解两个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等,便于我们更理性做出选择。大体上,财务人员在民企和国企的工作差异,可以分两个层面,一个是不以职业区分的民企和国企工作差异,第二个是具体到财务工作这个职业人员在民企和国企的差异。
如今,民营企业遍地开花,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营企业有以下特点。
第一,企业小,机制灵活,跟市场走。民营企业虽然发展了一些年,但主要还是小企业。民营企业规模小,转型快,能够及时跟上市场变化,为企业生存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方向,没有大企业转型那么难。
第二,先天不足,难以发展。民营小企业质量普遍较低。当初小企业凭借领导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力,加上家族努力的结果,一般都可以通过最原始的创业方式获得市场份额。然而,父系企业管理在发展中难以形成管理转型。随着企业的逐步扩张,简化后的国有管理体制被重复使用。在正式管理的过程中,家庭内部矛盾开始激化,管理过程冲突不断,企业在国内外陷入困境时很容易进入死胡同。这是中国私营企业一般只有3至5年寿命的根本原因。
第三,融资困难。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这两年融资政策有所松动,但根本情况并没有改善,融资难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公认的瓶颈。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警惕企业的财务危机;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的缺乏,对再生产的投资跟不上,不能像西方私营企业那样得到金融体系的良好支持和保护,这是中国私营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缺点。
第四,管理混乱。从本质上来说,民营企业的管理是国有制管理的简化版本,加上中国传统的母公司管理制度的版本,在发展过程中,当企业触及正规化管理时,往往会在矛盾和冲突中消亡。虽然个别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强有力的领导来突破这个怪圈,但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民营企业一直无法克服管理混乱,实现企业转型。
第五,人才培养不够。小企业为了生存,往往不遗余力地吸引人才,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但从根本上说,由于小企业的急功近利,往往无法形成一整套类似于国有企业的培训体系,导致民营企业在人才使用方面总是需要撬动市场环境。当市场环境无法杠杆时,民营企业往往原地打转,无法前行。
民企和国企的工作普遍性差异。
由于民企和国企经营领域不同形成的工作差异,民企多在竞争型行业,资本实力相对较弱,员工单位时间工作量相对较大。
民企经营领域多在服务业、商业、制造业,总体规模偏小,以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为主,多在竞争性行业。国企经营领域多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行业,如金融、通信、铁路公路、电力、水电煤等领域,以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主。由于经营领域的差异,民企更高比例的人员工作是“窗口”性质的,同时,出于控制成本的考量,这些工作的工作量相对高。同时,由于国企的代理机制,创新动力不足,所以新兴行业主要是私企,包括一些已经形成寡头垄断的行业,譬如互联网及其细分的一些行业,员工薪酬和工作量都相对高。
国企员工的流动性低于民企,上下级的关系也有区别。
由于国企多数规模大,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并且有政策资源优势等,同时,对于管理层对效益指标考核的敏感性低于民企,所以有的民企一旦经营承压,动辄裁员降薪以降低成本,这在国企出现的概率低了不少。我以前工作过的某国企,累计成立时间不超过20年,迄今财务部1/3数量人员在该公司工作15年以上,近1/3数量的人员在该公司工作了5年以上。国企的上下级之间相互了解更多,领导在请假、工作强度等事项管理上都相对宽松。某国企规定的带薪假期包括:年休假、家长会假、季度病假等,年休假是工作年限超过1年的员工都可享受,每工作一年享受一天年休假资格,最低5天,比国家规定的年休假更宽松。一般员工每年都有10天以上的带薪休假资格,部分员工的假期如果用在一个月,一个整月可以不上班,想想是不是都能爽翻掉?
国企的员工整体薪酬水平高于民企。
根据统计局历年对于职工薪酬统计数据,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员工工资一直高于私营单位的职工工资,私营单位就是民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此前各地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按照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计算,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今年5月份以后,陆续改为按照城镇私营单位和非私营单位全口径平均工资计算缴费基数,这一调整后,各省养老保险上下限基数都有所降低。国企的福利很不错,公积金社保都足额缴纳,不会克扣,这在民企很难做到。
国企和民企的财务人员工作特性。
相对于民企,国企财务人员在内部相对话语权稍高。
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财务部的职能都是支持角色,辅助业务部门开拓市场,相对控制合理的成本。对于民企来说,日常经营紧盯市场,时刻关注成本、盈利等情况,财务部工作最大限度地支持业务部门开拓业务,表现更为“柔软”,国企经营中,党建、合规、内控建设等很多是民企不太重视的工作,财务部人员在坚持合规等底线话语权上更高,可以更为理直气壮地对不合规的事项拒绝办理,或者要求调整为合规的方式。
国企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制度,对各个事项都有制度性的规范,财务制度也不例外。
各种财务制度要求,一方面是厘清责任,避免违规担责,另一方面,各种制度执行起来,也约束了不少工作行为,为了这些规范,牺牲了部分效率。民企的财务部一年发布两三个文件,国企财务部一年发布一、二十个文件,甚至更多。国企不断修订旧的文件,同时通过文件形式不断发布新的工作规范。民企也会做工作要求、流程的规范,但形式上可能是以邮件,非正式发文等形式明确的。
由于国企非完全市场性,工作要求效率性可能没有民企高。
在管理层层面,由于内控制度要求,一定金额以上的事项需要先发起动议,酝酿,集体讨论等流程,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采购环节有集中采购的要求,需要经历招标、谈判等程序,整个流程走下来,国企需要一个月,而民企可能一个星期就搞定了。在普通员工层面,国企财务员工工作强度不会很大,员工服务意识不是很高,至少财务员工很少需要加班,遇到月结加班都计算加班时间,给予调休或者发放加班工资,所以,国企财务员工的节假日模式可以是这样的,五一、十一假期因为月结加班,可以拿加班费,假期结束后申请休假,反正假期多。
03关于各种“吐槽”。
观点一:国企没关系、没路子很难混。
其实这种说的是“裙带”关系,国企有部分人员是某某领导的家属、子女、亲戚等等。事实上,确实是国企部分员工的家属、长辈、亲戚是某某单位的领导,这些人为什么在国企工作?国企的工作环境可能更适应这些人,如果这些人到私企工作,私企的领导也会想利用员工在某某单位领导的关系拓展自己的利益,我曾经工作过的某私企领导就说过某某事找某某员工的长辈,而这个员工的长辈就是某某公有单位的领导。另外,就完全单纯工作关系来说,私企领导不一定希望某某公有单位领导的家属、子女、亲戚来自己单位工作。
其实,“裙带”关系在民企完全不逊于国企。私企的家属、七大姑八大姨把持企业各部门的事项比比皆是,民企的员工可以看看自己的单位情况,也可以看看部分民企上市公司的董、监、高任职情况。为什么对国企这种“裙带”关系槽点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国企的财产是国家的,有利用职权关系的可能性,而民企老板安排了七大姑八大姨工作,用的是个人的财产。
没有背景的员工是否在国企没机会,上位的都是“庸才”?国企的领导,普遍的情况是比员工忙、比员工能力强。似乎不可想象,领导忙的不可开交,加班干活,下属按时上下班,这种事情只有在国企会出现。没有能力、只有背景的员工,在提拔时也不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因为更上层的领导也不想以后找一个给自己添堵的下属。如果有背景的员工本人有进取心的话,可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这样提拔的机会会高于没有背景的员工。在国企还有一个现象,一个没背景、工作能力强的中层,下属不少都是有“背景”的。
观点二:国企招聘很多是事先“内定”的。
不排除有事先“内定”情况,但国企的招聘程序不同于民企,用人标准也有别于民企。抛开“校招”不谈,国企社会招聘的面试多采用集体面试的方式,尤其是对中层或者骨干员工的招聘,应聘对象一走进面试的房间,看到对面坐着一排的面试官。这阵势,不少应聘对象一下子就“怵”了。对财务部普通员工的招聘,也有很多是一对一面试,通过一个环节后面试进入下一个环节,直至结束。对于国企一次性发布多个岗位,涉及多个部门的,并且面试日期是在同一天,或者集中于某几天的,基本上面试官是个多人集体。
对于国企和民企员工工作,乃至财务工作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不同类别国企以及个人经历等因素,对于这种差异的理解不一定完全相同。对于国企、民企工作,也有不同的适合人群,不是国企适合所有人,也不是民企适合所有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热门